“巴基斯坦成立了陆军火箭部队司令部”,这听上去像是某场军事演习的平淡开幕,实则蕴藏着足以让南亚局势“冒热气”的深意。
那这到底意味着什么?简单来说,巴基斯坦正在为未来的战争做足准备。作为一个长期生活在印巴博弈阴影中的国家,调整军事架构、提升反应能力似乎是一项时不我待的任务。这次组建的火箭部队司令部,管辖着巴基斯坦陆军的远程战术火箭、战术弹道导弹和常规巡航导弹,目标明确,就是为战区指挥官提供更快的精准打击能力。
这样一来,问题来了:巴基斯坦为什么突然这么“大动作”?这事儿,绕不开最近的几场战争“公开课”。
——先说乌克兰。俄军的伊斯坎德尔战术导弹外号“乌克兰利器”,俄方在乌克兰用得可是得心应手,几乎遏制了乌军海玛斯火箭炮给俄方带来的重要威胁。一个关键秘密,就是俄军在这片战场上果断把导弹指挥权下放到了炮兵旅,大大缩短了决策链条。更快,更狠,更准——这总结起来就是“反应力”的法宝。
巴基斯坦显然也学到了:要想抓住时间优势,战术武器的下放权限就显得至关重要。之前,巴基斯坦的导弹体系是由战略司令部统一管理,说白了,和国家战略相关的“最高指挥链”完全是一个级别。但这种模式有个致命点:太“高冷”!战术武器扯上复杂的审批流程,等文件看完,战机八成已经溜走。
那么把战术武器分离出来,设一个完全独立的火箭部队司令部,意义就对了。巴基斯坦的FATAH远程战术火箭系统,这下可以直接交给战区司令部调配,而且还能多域作战,什么意思呢?前线目标,后方纵深目标,全都瞄准。
这种改变看似简单,其实这是对一整套战争理念的升级。以前巴基斯坦给人印象就是“核武流氓”,一言不合就扯核武,导致战略武器的威慑作用大打折扣。而战术武器如果管不好,还可能引发印度的误判。在这种背景下,巴基斯坦此次调整很大程度上是在修复自身过去在武器体系上的“战略短板”。
更让人感兴趣的是,这一步的背后,还藏着巴基斯坦未来的设计——组建自己的“多域特遣队”。
这种说法来自美国。美军近年来在全球部署中提出的“多域战”概念,通过组建多域特遣队将不同种类武器、兵力整合到一个指挥架构下,比如是空中打击、地面战术以及网络攻击三者协调一致,迅速完成任务。巴基斯坦显然也想效仿这样的模式。
依托新成立的火箭部队司令部,巴方预计将远程战术火箭、弹道导弹系统整合,比如它最新的FATAH远程火箭系统,不仅射程能从150公里覆盖到400公里,最新型号还能打到750公里。这750公里是什么概念?看地图,印控克什米尔地区根本跑不掉。换句话说,只要一个命令,这些导弹可以瞬间打瘫印度的战略后方。
印度听闻,估计一身冷汗。偏偏这种倒逼态势,又是印巴关系的顽疾。
其实,这次巴基斯坦的策略调整,也得从印巴实力对比来说。印度军购预算可比巴基斯坦多得多,过去也重点发展了防空反导系统。巴基斯坦能怎么办?火箭导弹系统当然是“以弱对强”的答案。既然整体装备拼不过,就必须在“眼睛看不见、摸不着的地方”下手。
仔细一看,这点小算盘倒和俄罗斯挺象。俄军同样把近程战术弹道导弹权限大幅下放给炮兵团,优点明显:你前方刚暴露目标,后方导弹已经飞了出去。和俄国人一样,巴基斯坦陆军此举,无非想让对手知道:我的后手,打得准,甚至让你无从判断谁拥有最后的发射权。
那么,这场军力调整最后的影响是什么呢?对巴基斯坦来说,有点赢面。
一个是优化反应链条。导弹不像“炮灰”,过去战略导弹还要看国家计划局、司令部点头,很容易让有用的家伙失去参与实战的机会。而调整后的火箭部队司令部更像是一个懂战术的后盾,随时为前线指挥官提供支持,协调各军种。
另一个,错位打击。印度的防御系统再强,但巴基斯坦的突防策略也不是吃素的——尤其是巴基斯坦拥有相对便宜,又灵活的武器选择,面对“富邻居”作战未必被完全压制。
有人说,这样做会加剧地区军备竞赛。但大国相争,小国难免夹在中间——现实就是“你也没得选”。巴基斯坦的每一次微调,印巴之间的军备博弈就会更卷,这个局最终解不开也正常,因为无解本身就是解。
南亚的天空,这次又多了些不安宁的阴云。
富灯网配资-现货配资平台-散户如何给股票加杠杆-正规的股票杠杆平台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