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苏军在此战中的表现的确不佳,仅登陆部队的伤亡就达3472人,还未计入海军和空军的损失,日军统计到的伤亡数字仅有600人,包括191人阵亡,409人受伤,20辆战车被摧毁。究其原因,显然跟苏军投入登陆作战过于匆忙,且严重缺乏两栖登陆的经验有关,这一点美军在登上塔拉瓦环礁时也是一塌糊涂(瓜岛登陆时遭遇的抵抗很轻微),经验都是用血喂出来的。
图片
本文是“燃烧的岛群”第1015篇原创文章,作者群主飞龙。全文共8329字,配图41幅,阅读需要18分钟,2023年3月22日首发。本文收录在“坦克战史”专辑里,欢迎延伸阅读。
1013. 太平洋坦克战(12):硫黄岛上的战车第26联队1009. 太平洋坦克战(11):入侵菲律宾的战车第4和第7联队1008. 太平洋坦克战⑩:菜鸡互啄——岭南水乡间的坦克战(下)1006. 太平洋坦克战⑨:菜鸡互啄——岭南水乡间的坦克战(上)999. 太平洋坦克战⑧:歼灭台儿庄中岛战车队始末990. 太平洋坦克战⑦:到偷袭珍珠港前战车部队的发展987. 太平洋坦克战⑥:南昌会战中的一幕——决死肉搏豆战车983. 太平洋坦克战⑤:在哈拉哈河东岸的昼与夜(下)978. 太平洋坦克战④:在哈拉哈河东岸的昼与夜(中)973. 太平洋坦克战③:在哈拉哈河东岸的昼与夜(上)968. 太平洋坦克战②:组建装甲单位和坦克战的探索966. 太平洋坦克战①:日本坦克发展简史接上期(第1013篇)
战车第11联队组建于1940年3月1日,为从中国东北的战车第9联队抽调人员作为骨干,在黑龙江鸡西市密山市裴德镇成立,编入第5军所属第2战车团(团长山路秀男少将),该战车团下辖战车第4、第10、第11联队,首任联队长为二宫中佐。
1942年,根据山下奉文率领的“山下德意考察团”的考察结果,日本陆军将坦克旅级别的战车团加强为战车师团,分别以战车第1团、第2团为基础扩编为战车第1师团和战车第2师团,与战车团相比,战车师团里加强了配属作战的步兵、炮兵及工兵、通信、辎重等单位,已经具备独立作战能力。
日军的战车师团一般包括兵员数约13000名,各种履带式车辆约1400辆,各种轮式车辆约800辆,采用2-2制,即2个战车旅团,各下辖2个战车联队,战车师团最直观的变化就是从3个战车联队提升到4个战车联队。
1944年2月,战车第11联队被调往北千岛群岛驻防,主力驻扎在最前线的占守岛,另有部分兵力驻守在幌筳岛等地。1944年底,结束了四平战车学校代理校长职责的池田末男大佐调任战车第11联队联队长,并在8个月迎来了自己的末日。
图片
图1. 池田末男(1900-1945),1922年陆士毕业后进入骑兵第25联队,1932年晋升大尉中队长,1935年回到陆军士官学校担任教官,1941年底晋升中佐后前往中国东北的公主岭战车学校任教,1944年7月成为四平战车学校代理校长,1944年12月调任战车第11联队联队长,在其军队生涯中,大部分时间是在军校担任教官,实战经验堪忧
池田毕业于帝国陆军士官学校,曾任陆军骑兵学校和四平战车学校的教官,甚至一度担任过四平战车学校(代)校长(1944.7.15-1944.12.30),还有一个值得一提的知名人物跟池田有点关系,就是在战后写作包括《坂上之云》在内的司马辽太郎,他在池田担任校长期间于陆军战车学校就读,不过学习成绩一般,没能获得上战场效忠天皇的殊荣,1944年12月从四平战车学校毕业后,司马辽太郎被调入牡丹江的战车第1联队(联队长藤田实彦)任第3中队第5小队的小队长。
图片
图2. 在日军战车部队中服役期间的司马辽太郎(1923-1996),当时名字还是福田定一,司马辽太郎是其笔名,意思是“远不及司马迁”
图片
图3. 成名及年老后的司马辽太郎
进入1945年8月,日本帝国的投降已经近在迟尺,为了加入对日分赃的行列,苏军发起了8月风暴攻势,集结百万大军攻击盘踞在中国东北的关东军和北千岛群岛、库页岛的日本守军。
1945年8月9日,苏联军队发动对日作战。以最快的速度歼灭了盘踞在满洲的日军,这也为进攻千岛群岛创造了有利的条件。莫斯科时间8月14日晚,远东苏军总司令华西列夫斯基元帅向远东第2方面军司令普尔卡耶夫大将和太平洋舰队司令尤马舍夫海军上将下令:无需等待援军到达,立刻利用堪察加半岛现有兵力,准备实施攻占北千岛群岛的登陆行动。8月15日,裕仁天皇发布终战诏书的当天,苏军堪察加防区接到了远东第2方面军军事委员会发出的作战训令:
预计日本即将投降。我军必须利用这一有利情势攻占舒姆舒(占守)、帕腊木施尔(幌筵)、奥涅科坦(温祢古丹)三岛。动员兵力为:步兵第101师的两个团、彼得巴甫洛夫斯克海军基地所属舰艇和浮游器材、目前靠港的商船和边防军舰艇、航空兵第128师……限15日16时前完成作战计划和出航命令的制订。图片
图4. 千岛群岛的系列岛屿,注意位于最北面的三个大岛依次是占守岛、幌筳岛和温尔古丹岛,其中又以前两个岛屿距离苏联本土的勘察加半岛最为接近,但在本图中误将勘察加半岛标注为“库页岛”
图片
图5. 北千岛群岛核心岛屿,图片中的Paramushir Island就是幌筳岛,是日军在北千岛群岛最大和最重要的岛屿及军事基地,海军第5舰队也驻扎于此,幌筳岛东北方类似土豆状的岛屿就是占守岛,可见此处距离苏联领土勘察加半岛仅有一步之遥
图片
图6. 这张放大的地图可以看到更多岛屿之间相对的距离,占守岛恰好位于苏联勘察加半岛与幌筳岛之间,苏军欲攻占幌筳岛,必然会先拿下占守岛
基于现有兵力和登陆手段,苏军指挥部决定在占守岛东北端,国端崎和小泊崎之间的竹田滨实施登陆。此处面向千岛第一海峡(位于勘察加半岛与占守岛之间),有苏联商船定期通航,利于掩护登陆舰队集结;在此登陆也可得到堪察加半岛上的洛帕特卡角炮台的火力支援。
苏军的登陆部队由步兵第101师、海军步兵和边防军构成(显然苏军是把勘察加半岛上能找到的军队都拉上了),共8824人,205门各式火炮,登陆舰队由彼得巴甫洛夫斯克海军基地司令德·格·波诺马廖夫海军上校指挥,下辖舰艇64艘,分为运输、警戒、扫雷和炮火支援四个中队。登陆作战的总指挥是阿列克谢·罗曼诺维奇·格涅奇科少将。
图片
图7. 占守岛登陆作战苏方总指挥阿列克谢·罗曼诺维奇·格涅奇科少将
图片
图8. 时任负责日本北方作战的第5方面军司令樋口季一郎中将,他曾担任基斯卡岛守军司令,具有一定的前线指挥经验
日军负责北方防御作战为第5方面军(司令樋口季一郎中将),其中部署在北千岛群岛的守备力量是堤不夹贵中将指挥的步兵第91师团,下辖两个旅团,其中杉野严少将的步兵第73旅团驻扎在占守岛,佐藤政治少将的步兵第74旅团驻守幌筵岛,每个旅团各下辖五个独立步兵大队。占守岛守军还包括战车第11联队、两个速射炮中队和海军第51、52警备队,总兵力约8500人。
本来自1943年美军成功夺回阿留申群岛的日占岛屿后,占守岛便成为日本北方战线的桥头堡,兵力日益加强。1944年下半年,北千岛群岛的守备兵力一度将近五万人。随后因防御重心转变,兵力不断向本土抽调,到1945年8月也就剩下这点人了。不过好在备战时候足够长,日军在岛上构筑了34个永备发射点、24个临时火力点和近40公里长的反坦克壕、最深达到地下50米的绵延地道和遍布全岛的120公里长的交通线,在适合登陆的滩头上都设有纵深达到3-4公里的防线。
8月15日,占守岛驻军也收听了裕仁宣读的《终战诏书》,并于次日接到了第5方面军发来的单方面停火令“大陆命第1382号”:“立刻停止一切战斗行为,但迫不得已时可采取自卫行动,18日16时起彻底停战。”
图片
图9. 日军第91师团师团长提不夹贵中将
第91师团师团长堤不夹贵在听完终战诏书后训示:切忌轻举妄动,等待军使前来谈判;敌军若登陆上岸,原则上不进行战斗。各部队随即停止修建工事,开始毁弃武器装备。17日晚,军官们还拿出酒和点心,举办了最后的晚餐会。
从8月15日起,位于洛帕特卡角的苏军炮台已对占守岛进行了三天的断续射击,17日还炮击了在该岛海域触礁的苏联油轮“马利乌波尔”号,日军瞭望哨也发现堪察加半岛东岸有许多小型舰艇在移动,并有苏联飞机进出占守岛上空。
起初日军以为停战在即,苏军仅靠驻堪察加的兵力不足以实施进攻,因此未引起重视。但第5方面军司令樋口季一郎却对这些征兆有所顾虑,到17日深夜,第91师团师团长堤不夹贵向部队下达了战备命令。
图10. 占守岛上的日军布防示意图,苏军最有可能登陆的东北方海滩由步兵第282大队负责防守,另外在国端岬、小泊崎和制高点四岭山(165高地)上设置有重炮阵地
值得一提的是,占守岛的火力配备反映了当时日本战局的困难,由于大量兵力被抽调走,守军不得不放弃将登陆部队歼灭于登陆初期的计划,改为加强占守岛南部与幌筳岛之间港口设施的防备,炮兵队主力也在占守岛南部地区展开,北部只有零星分散的火炮配备在几处重要据点上。全部火力只有在国端岬的一门三八式野炮、一门特殊臼炮、一门速射炮,以及配备在小宿岬的一门特殊臼炮和一门速射炮,另有两门配置在四岭山附近的大口径重炮,正是这区区7门炮给苏军制造了巨大麻烦。
图11. 国端岬海拔51米高地上的日军野炮阵地遗址,这里仅部署了一门38式野炮,却给苏军登陆舰队造成了相当大的伤亡
图片
图12. 国端岬上的日军野炮阵地遗址,可见此处由混凝土构筑的掩体异常坚固,也非常隐蔽
图13. 国端岬日军野炮阵地内部照片
图14. 从国端岬日军炮兵阵地观察可见竹田滨一带的海岸,海峡对面11公里外就是苏军的洛帕特卡角炮台
图片
图15. 三八式75毫米野炮,明治38年(1905年)从德国引入仿制,明治40年6月定型,经改良后的射程达到8350米,射击稳定且精度高,符合日本武器的一贯尿性,从国端岬炮兵阵地发射,刚好可以覆盖苏军的登陆场
8月17日清晨5时,由64艘舰艇组成的登陆部队依次从勘察加首府彼得巴甫洛夫斯克起锚出航,在浓雾中向170海里(315千米)外的占守岛进发。
18日凌晨4时06分许,洛帕特卡角的苏联海岸炮兵第945连开始对占守岛登陆场进行急袭射击。
4时22分,苏军抵达登陆地点。
4时30分,苏军先遣支队(包括1个海军陆战队营、1个迫击炮连、1个冲锋枪连、1个工兵连、1个防化排和 1个侦察排)开始在国端岬和小泊崎之间的浅滩上陆。由于此时海上弥漫着浓雾,能见度不到100米,日军没能发现登陆的苏军,先遣支队幸而免遭抵抗。
苏军上岸后很快就占领了离海岸不远的两道堑壕,随后在没有稳固登陆场的情况下就绕过沿岸工事向占守岛腹地发起了进攻,1个小时后,先遣支队已经向岛内纵深推进了2公里,但是向登陆场侧翼进攻的一个海军陆战连没有取得多大进展,这使得苏军无法扩展登陆场。
5时,驻守在四岭山(165高地)的日步兵第282大队第2中队与苏军的先遣支队发生交战。半小时后的5时30分,第73旅团旅团长杉野严少将果断决定投入战车第11联队实施反登陆作战,联队长池田末男大佐立即调动所属战车部队,准备协同步兵第282大队攻击苏军侧翼。
图16. 画作:带有战车第11联队“士”型涂装的坦克群,这里描绘的应该是在占守岛上的作战,画作中出现了九七式和九七改两种型号的战车
5时30分,苏军主力第1梯队准备登陆,此时日军的炮兵终于开炮了,部署在四岭山顶的一门96式150毫米加农炮成功压制了对面洛帕特角的4门130毫米火炮,同时日军配置在国端岬和小泊崎的炮兵也对登陆舰队进行了准确的炮击,造成2艘登陆舰中弹起火,3艘登陆舰被重创,包括第101师师长兼登陆部队总指挥的格涅奇科少将所在的军舰,导致其暂时与登陆部队失去了联系。
此时,先遣支队前锋已经逼近了四岭山的165和171高地,6时,苏军对165和171高地之间的谷地组织了数次冲锋,试图突破守军防线并控制通过这里的片岗—国端岬公路,就在此时,他们遭到了日军步兵第282大队和战车第11联队20辆战车的反冲击,战至6时50分,苏军先遣梯队虽然凭借大量装备的反坦克枪击毁了数辆日军战车,但也因兵力不足而被迫转入防御。
图片
图17. 画作:带有战车第11联队“士”型涂装的日军战车正在掩护步兵对苏军进行反登陆作战,这次步坦协同的反击战在时机把握上堪称及时
图片
图18. 至今仍残留在占守岛上的战车第11联队的一辆九七中战改,从其趴窝的位置看,很可能就是在18日清晨的反登陆作战时被击毁
图片
图19. 占守岛上的战车第11联队的一辆九七中战,炮塔上明显可以看到被苏军反坦克枪击穿的弹洞,首批登陆的苏军来不及携带反坦克炮,仅仅使用反坦克枪就勉强抗住了第11联队的薄皮战车的进攻6时30分,苏军主力第1梯队开始登陆,此时正值低潮位,苏军的美援登陆艇不敢抢滩,让全副武装的步兵跳下海涉水上岸。虽然是夏季,但高纬度地区的凌晨时分水温也仅有4度,水深在涌浪的影响下深达1.5-2米,许多苏军战士被沉重的装备拖下海底,淹死的人数仅在步兵第138团就超过200人,苏军第101师独立通讯营营长季亚科诺夫少校和营里的许多战士也淹死了,一名班长叶夫盖尼·沙马耶夫侥幸涉水上岸,但马上就被一发子弹击中阵亡。
图片
图20. 苏军第101步兵师独立通讯营的一名班长叶夫盖尼·沙马耶夫,他的名字和故事来自于这个部队阵亡者的遗孀
图片
图21. 反应苏军在登陆时刻苦战的画作,本作中出现了大量身着水兵服的战士。千岛群岛战役过程中大雾笼罩,云层密布,严重影响了苏联空军的压制作战,而在炮兵方面,备战多年的日本人占据了极大优势
与此同时,日军部署在国端岬的那门三八式野炮利用构筑良好的坚固洞窟阵地,对登陆舰艇进行了炮击,在接下来的几天里,共有14艘登陆艇和4艘其他船只被击沉击伤,占全部舰船的30%,因此该炮的战果相当惊人。本来38式野炮长时间发射速度为每分钟6发,但此门野炮使用战时标准每分钟发射8发,并得到其他炮兵队的支援,可以肆无忌惮地炮击,三天的炮战下来,掩体里竟然堆满空弹壳,并且对试图接近的苏联步兵甚至进行了榴弹零距离射击,造成苏军的重大杀伤。
当日军于三天后的8月20日开始与苏军停战谈时,却始终无法联系到这支部队,所以此炮一直在射击,使停战谈判进展困难,最后由炮兵联队的队长亲自来传达停止战斗的命令,至8月20日傍晚,此炮才终于停止射击。在整个登陆作战中,苏联支援舰队也想方设法压制该炮,但未能奏效。
第二类日军重炮是所谓的特殊臼炮,其实就是拥有33厘米巨大口径的九八式臼炮(Type 98 320mm mortar),此炮没有通常意义的炮身,而是组装木制发射台和铁制的发射筒,内装发射药,然后再盖上组装好的炮弹尾部进行发射,发射角度恒定于45度,可以通过底座装药调整射程,是日军所谓的秘密武器,最早由关东军鼓捣出来,战争初期曾用于进攻新加坡的英军,战争末期曾用于冲绳、硫黄岛和北千岛群岛。
图片
图22. 日军九八式臼炮的底座,此炮初速低,射程也仅有1200米,但是炮弹威力巨大,尤其适合打击密集人群
图23. 九八式臼炮的设计原理和射程示意
图24. 保存至今的一发九八式臼炮炮弹,装药量比德军的380毫米臼炮炮弹还要大,达到了200公斤的炸药量
根据日军记录,部署在国端岬和小泊崎附近的两个臼炮队均发射了威力巨大的320毫米臼炮弹,不过据说是因为日军已经提前销毁了大部分的弹药,两门炮都只剩下一发炮弹,才没有给苏军造成更大的损失。在炮弹打光后,国端岬的臼炮队都跑去支援国端岬的三八式野炮,两队炮兵一直坚持到20日晚上才一起投降。另外位于小泊崎的速射炮队就没有那么好的运气,他们的阵地被苏军突破。全体炮兵自爆。登陆场炮战中最神奇的一幕发生在四岭山上的重炮阵地上,日军在四岭山南侧构筑了100毫米加农炮和150毫米加农炮各1门的阵地,一方面可用于打击登陆部队,另一方面也可以应对海峡对面洛帕特卡角部署苏军4门150毫米加农炮(据说是Br-2,一说130毫米)。日军的96式150毫米加农炮是当时最新锐的武器,最大射程达26公里,被日本陆军视为机密,在收到停战诏书后,炮兵就销毁了包括射击诸元表在内的机密文件,战斗爆发后,炮兵队只好根据经验大致射击。图25、26. 四岭山顶保存至今的这门九六式150毫米加农炮
图27. 九六式150毫米加农炮,定型于昭和16年(1941年),是日本陆军同口径火炮里射程最远的,阵地预设要求射界开阔,因气候原因,苏联空军也未能摧毁这个阵地
登陆开始后,位于洛帕特卡角的苏军重炮同时发炮掩护,日军炮兵小队长根据记忆方位,向苏军重炮的4个炮位发炮还击。日军通过收集射击距离和射击方向的变化,以获得最佳参数, 射击效果逐渐显现,苏军重炮的射击间隔变得越来越长,终于被一发日军炮弹命中弹药库。雾变薄后,日军观测所确认了爆炸声和弹药库升起的熊熊大火和黑烟。此后,苏军的重炮一发也没再射击,日军只用一门九六式(另一门100毫米加农炮射程不足)就成功压制了苏军的四门重炮。
虽然日本人的几门火炮发挥了作用,但苏军在登陆场的兵力优势还是逐渐显示出来,因火炮的严重干扰,苏军第一梯队的登陆持续了足足两个半小时。上午9时,苏军第二梯队也开始在同一地点——竹田滨登陆,他们同样遭到了日军的阻击,三艘登陆舰和一艘护卫艇在战斗中被击沉,八艘登陆舰遭重创。与此同时,苏军第一梯队已挺进至日军主要防御带四岭山北麓,但遭日军重火力遏止,进攻陷入阻滞。
图片
图28. 苏联博物馆中关于占守岛登陆作战的场景,这里出现了被日军炮击命中的舰艇,以及头戴水兵帽登陆的红海军士兵,反应了苏军登陆战的艰苦卓绝
图29. 占守岛上的日军战车第11联队在战前的留影,前面这一排应该是联队的中高级军官
图片
图30. 模型作品:被苏军击毙的池田大佐联队长,这个场景复原可能比较接近真实的历史
随着更多苏军的上岸,战车第11联队的反击战愈加凶狠,他们不顾大量苏军反坦克枪的威胁,在岛上半人高的草丛中边开火边冲锋,苏军和日军在四岭山脚下反复拉锯作战。第101师副师长阿尔丘申中校向日军步坦联合进攻的方向集中了近100支反坦克枪和4门45毫米反坦克炮,随着时间的推移,日军战车一辆辆被摧毁,战至上午8时许,战车第11联队已有18辆战车被击毁,包括四名中队长在内的近百名战车兵阵亡,军官中仅有第4中队的中队长伊藤大尉幸存。
联队长池田末男大佐也差不多在这个时间段里被击毙。关于他的死,有几个不同的版本,较为正常的一个版本是池田末男大佐为鼓舞士气,将上半身探出爬出战车,挥舞着手枪大呼冲锋,被附近的苏军步兵以轻武器击毙,类似上图模型作品的表现。也有说法认为,池田被苏军的一发反坦克枪的大口径子弹打成了两半。
还有一种更广为流传的说法据说来自苏联的一份官方文献:指挥官苏军先遣队舒托夫少校看到了一位骑在战车炮塔上指挥的日本指挥官,舒托夫随后抄起冲锋枪,把这个猛男送进了地狱。据说战争结束后,直到远东博物馆去找车辆残骸展出时,才发现池田的尸体还在战车残骸那,最后给挖个坑埋了。
图片
图31. 日本漫画里的池田之死,赤裸上身,腹缠白布,跨坐主炮,左手擎旗,右手挥刀,也有说法认为他头上缠着日章旗,总之,信不信由你
图片
图32. 某CG作品中的战车第11联队最后的冲锋,涂有“士”型标识的九七中战改在一名挥舞着手枪的指挥官鼓动下发起绝命冲锋
日军第91师团师团长堤不夹贵中将担心占守岛守不住,下令让幌筵岛的第74旅团渡海增援,由于占守岛和幌筵岛之间的千岛第二海峡处于日军炮台的控制之下,因此日军的增援十分顺利,部分部队在下午时甚至已到达了第一线助战。在四岭山,双方继续展开激战,高地几度易手,到18时,苏军登陆部队才在舰炮和海岸炮兵的支援下攻下了171和165高地,到日落时,苏军沿摩利川一线与日军对峙,建立起一块正面宽4公里,纵深5-6公里的登陆场。当晚,战车第11联队剩下的40多辆坦克还准备配属步兵进行夜袭,但此时,日军第5方面军严厉要求停止战斗。实际上,由于第74旅团已经登上占守岛,岛上日军已逾1万人,超过苏军登陆部队的总人数,再打下去鹿死谁手很难讲。19日6时,日军派来山田秀夫大尉作为军使,要求在19日16时双方全面停战,苏军认为日军应该是投降而不是停战,因此双方继续打。此时,占守岛的日军心有忌惮,不再发动大规模反击,而苏军为了促使日军投降,决定在8月20日空运一个团到占守岛西侧的片岗机场,同时派军舰到片岗附近海域支援。不过此处的千岛第二海峡仍在日军炮台的控制下。20日晨,6艘苏联舰艇进入海峡,遭到日军两岸炮台的炮火夹击,“鄂霍次克”号布雷舰被日军重创。由于形势所迫,日本大本营严厉要求占守岛守军投降,第91师团在21日21时40分同意投降,到8月24日,占守岛上的12000名日军全部放下武器。图片
图33. 占守岛的日军投降后被苏军缴获的战车第11联队的装甲车辆,可以看到炮塔带有“士”字标识的九五轻战,以及后方的一些九七中战和九七中战改
图片
图34. 占守岛上的日本战车第11联队,可见装备已经以九七中战和九七中战改为主,后方配备有六轮弹药车,甚至还有一台九五式小型越野车但是,苏军在此战中的表现的确不佳,仅登陆部队的伤亡就达3472人,还未计入海军和空军的损失,日军统计到的伤亡数字仅有600人,包括191人阵亡,409人受伤,20辆战车被摧毁。究其原因,显然跟苏军投入登陆作战过于匆忙,且严重缺乏两栖登陆的经验有关,这一点美军在登上塔拉瓦环礁时也是一塌糊涂(瓜岛登陆时遭遇的抵抗很轻微),经验都是用血喂出来的。战后,苏军和苏联民政部门一直没有对占守岛上的日军武器及残骸进行清理,所以战车第11联队的大批战损车辆和日军战损丢弃的其他重武器、钢筋混凝土阵地现在依然留在岛上,并成为当地的一大旅游特色。图片
图片
图片
图35、36、37. 同一辆被击毁的九七中战,下面这幅显然是用作海报
图片
图38. 俄罗斯挖土党在占守岛找到的日军武器
图片
图39. 占守岛上残留的一辆日军九五轻战残骸
图片
图40. 占守岛上找到的苏军头盔和武器残骸
图片
图41. 至今仍残存在岛上的一辆九七式中战车改
- 未完待续,敬请期待! -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富灯网配资-现货配资平台-散户如何给股票加杠杆-正规的股票杠杆平台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